北京城市副中心渐露端倪

2016-10-14 16:39 作者:全美建筑转载 来源: 浏览次数: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通州新城商务中心“后勤中枢”完工,商务中心区2017年投运,三级医院5年增至6家以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蓝图正在描绘之中

规划:年底前完成副中心总体设计

    早在2005年,北京总体规划中就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通州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城,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东部发展带城市综合服务中心”。随后,通州的定位先后经歷从现代化国际新城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变化。最新公布的方案要求,要加快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各类规划编制工作。今年年底前,要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以及通州区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迎来新区长:张力兵被任命代理区长

    10月13日,据媒体报道,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通州区区长出现变动。通州区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七次会议,会议决定任命张力兵为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决定由张力兵代理区长职务。张力兵此前任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在9月曾被公示拟任区长,当时并未公布是哪个区。据了解,塬区长岳鹏不再担任,张力兵已经到通州任职多日,并出席了多个政务活动。

行政办公区:部分机关明年挂牌迁入

    根据计划,2017年底,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及部分委办局将率先搬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为此,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市级行政办公区建设”,并对市级行政办公区建设给出了具体时限,要求的完成时限为2017年底。

交通:构建一流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网络

    副中心将构建一流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网络。方案要求,加快外部联络骨干工程建设,完善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到2020年,城市路网密度达到9公裡/平方公裡。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实现轨道交通与各类交通方式的换乘距离在500米内,到2020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城市副中心建设目前已全面铺开,一些重点工程进入关键阶段。目前,广渠路二期全线通车,成为连接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的一条主干路。作为国内少有的集道路交通、市政设施于一体的三层结构地下环廊系统——通州商务中心区北环环隧工程基本完工。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主体结构完工。

绿色:出门500米到公园绿地

    绿色廊道纵横延伸,公园绿地星罗棋布,森林湿地点缀其间,一张绿网将城市笼罩其中。“城在绿中”,这是规划设计者们的初衷。按照方案,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率先建成生态园林城市。规划新建的既有大尺度的森林湿地、生态廊道,也有建在居民家门口的城市休闲公园和高品质的绿地。方案指出,在园林绿化方面,按照“一区、一城、三环、三网、四片、五镇、多园”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重点廊道、生态景观带和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到2020年通州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绿化覆盖率达到51%,北京城市副中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

医疗:三甲医院加快进步伐

    在医疗教育方面,方案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加快引进三甲医院,完成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其中,将加快引进安贞医院、友谊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三甲医院。到2020年,医疗机构床位总数将达到12000张,实现每千人口6.35张。

教育:将采用集团化办学

    而教育方面,将采用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办学等方式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动综合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这两项任务都被明确,完成时限要在2020年底前。下一步,还将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5所,力争全区示范高中达到8至10所,实现全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100%。

水环境:明年重点河道基本还清

    在水环境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到2020年通州区范围内主要河道水质达到国家要求的高标准。其中,到2017年,通州区内北运河、凉水河城区段等重点河道基本还清,地表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重点水域达到三类标准。到2020年,通州全区河道全面还清,地表水水质基本达到四类。

链接

三所高校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10月14日上午,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分别与通州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深入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作。三个高精尖创新中心在艺术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等方面所具备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将成为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本次全面合作协议的签订,主要目的是搭建通通州区与高精尖中心的全面合作的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未来还将进步发掘和整合北京地区高校,特别是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科研力量,加入到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工作中,并且要聚合市政府相关部门、高校、通州区等多方面的资源,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高精尖设计联盟”,共同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区将积极为各高校参与城市副副中心建设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今天签约的三个高精尖中心,前期已经参与了部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作,并且已经取取得了一定成效。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针对《北京城市城市副中心建筑艺术研究》专题进行任务分解,开展《副中心建设规划的定位概念与塬则》《都市型态与建筑界面》《广义色彩与城市风貌》等12个子专题研究;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召开副中心综合交通国际咨询研讨会,开展了通州旧城区更新设计研究、通州区燃灯塔等古建筑的数据采集及《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针对副中心建设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的需求,开展了“北京城市富副中心乡土植物现状及树种规划”、“千年绿城实现策略研究”等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